心臟醫生會客室 | 感染導致心瓣發炎
主持:心臟科專科 羅君健醫生
嘉賓:心臟科專科 陳杰醫生
心瓣膜在心臟中起著重要作用,確保血液朝著正確的方向流動,避免倒流。然而,心瓣膜有時會受到細菌等病原體的感染,導致感染性心內膜炎(心瓣發炎)。這些感染多與常見的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有關,可能會引發心臟病及其他併發症。
心瓣膜感染的原因和常見細菌
心瓣膜細菌感染相當普遍,這些細菌通常經血液循環進入心瓣並繁殖。常見的感染細菌包括金黃葡萄球菌、鏈球菌和糞腸球菌,這些細菌一般存在於皮膚、口腔和腸道中。當皮膚或口腔黏膜受損時,細菌便可能進入血液,感染心內膜。
感染的併發症和贅生物形成
心內膜感染會導致心瓣狹窄、反流和機械性破壞,增加心臟衰竭、心律失常和死亡的風險。感染還會產生贅生物,這些贅生物包含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和細菌,脫落後可能引發中風、肺動脈栓塞、腸缺血壞死等系統性併發症。
高危感染人群和風險因素
口腔手術、蛀牙和慢性皮膚病等情況容易導致皮膚或口腔黏膜受損,增加感染風險。此外,吸毒者因共用針筒面臨更高的感染風險,免疫系統較弱的患者如糖尿病、慢性腎病或癌症患者也更容易感染。暴露於高細菌量環境(如污染溪水)或共用針筒也會增加感染風險。
心臟病患者的感染風險
曾接受心臟手術(如機械心瓣手術)、先天性結構性心臟病患者、心臟移植患者及有感染性心內膜炎病史的患者,其感染風險較高。心內膜結構性問題(如心瓣受損)會顯著增加感染風險。雖然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律不正)不會顯著增加感染風險,但機械心瓣或其他金屬植入物表面細菌難以清除,增加感染風險。
抗生素預防性使用建議
為了減少心瓣膜感染的風險,醫生建議在進行高風險手術(如拔牙)前,曾接受心瓣手術、先天性結構性心臟病患者及植入物患者應服用抗生素。然而,不建議隨意使用抗生素以免增加細菌抗藥性。一般心臟病患者(如冠心病、輕度心瓣狹窄)在拔牙前並不需要預防性服用抗生素。
保持良好的口腔和皮膚衛生
保持良好的口腔和皮膚衛生是降低心瓣膜感染風險的重要方法。心臟移植前需要進行口腔檢查,確保沒有細菌感染。此外,應避免共用針筒並注意口腔和皮膚健康,這些措施都有助於預防感染。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us.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