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卜卜跳」可大可小
心脏的规律跳动是由心内一套精密的电传导系统所控制的。若心脏跳动过快、过慢或不规律,都可统称为心律不整,会影响血流动力和心脏血液输出量、阻碍器官供血,对健康构成威胁,严重情况可导致猝死。
四十岁翁小姐为业馀马拉松选手,在一次马拉松赛事中突然感到心跳很快、喘不过气。翁小姐起初误以为心脏一时之间未能负荷高强度运动,故未有为意。但后来,她发现即使未有进行运动,心跳很快的情况仍不定期「发作」,且日渐频繁,更伴随头晕、胸闷。
心跳过快是指心脏跳动速度高于正常水平。一般情况下,成人的静止心跳达到每分钟一百次或以上,可定义为心跳过快。导致心跳过快的成因,可大致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的心跳过快,可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原因包括剧烈运动、紧张、焦虑、饮酒过量、咖啡因过量、发烧、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药物影响等,是身体面对刺激的正常生理反应。病理性的原因包括心房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室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
阵发心跳过快难诊断
心脏科专科医生陈杰指出:「阵发性心跳过快,通常是因为心房或心室的电流出现问题,通过一般静态心电图很难诊断。心律失常一般都是阵发性的,患者不发病时难以诊断。医生会先通过静态心电图作诊断,但部分患者不发病时静态心电图可以是正常的,并不容易确诊。因此,医生会通过其他检查,如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更长程的动态心电图(如七十二小时至一星期)、运动心电图(跑步机)等辅助诊断。」
有时心跳过快可能是暂时的生理反应,但若频繁出现便应透过测量脉搏计算心跳,或考虑使用具备心电图功能的智能手錶辅助诊断。如果症状持续,建议及早求医诊治。医生会通过心脏影像检查,如心脏超声波、心脏电脑扫描或心脏磁力共振,排除冠心病或结构性心脏病。部分病因不明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植入心律监测晶片(循环记录仪)或接受微创的心脏电生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陈杰医生续称:「心脏在剧烈跳动下,会对健康构成威胁。首先,在急性期心跳太快(尤其超过每分钟二百次)有机会引起低血压、休克、晕厥、心肌缺血等併发症。另外,长期持续心跳过快,可导致心功能受损、心脏衰竭。另外,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亦会增加中风风险。」
翁小姐接受心电图检查后,被医生判定为心房颤动,需要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来控制心律。药物治疗能够减慢心速、控制心律,但并不能根治心房颤动,超过一半患者服药后仍会復发,而且药物亦伴随副作用。故此,翁小姐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进行导管消融手术。
新型微创手术根治房颤
导管消融手术可比药物更有效控制心房颤动患者的症状,以及可减低心房颤动合併心脏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脏衰竭住院风险。心房颤动的根源来自肺静脉肌袖神经细胞的不规律电流活动。心房颤动消融手术的基础是肺静脉隔离,以防止肺静脉内异常的电流讯号进入左心房并干扰正常心脏节律。
于各种消融手术中,脉冲场消融(PFA)是目前最新、最有效的新型微创导管房颤消融技术,毋须开胸。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脉冲场消融手术一年成效可高达八成半,併发症发生率已降低至约百分之二点五,手术时间也可大大缩短到两至三小时左右。翁小姐在导管消融手术后,已成功摆脱了心跳过快,可以继续参与马拉松运动。
目前国际指南建议,对于使用抗心律不整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房颤患者、不希望服药的房颤患者,或心脏衰竭\心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可通过导管消融术作一线治疗,能够改善症状、减少阵发性心房颤动演变为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减低死亡率和心脏衰竭住院风险(对于合併心脏衰竭\心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
如欲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于我们联络。
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