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塞七成就要通波仔?心脏医生:有其他因素比「塞几多」重要
心脏科专科罗君健医生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或血管造形术,又称「通波仔」手术,坊间常有一个说法:若检查发现心脏三条主要血管任何一条阻塞了七成或以上,就需要尽快通波仔。究竟「七成阻塞」是否一个硬性标准?医生应如何评估病人通波仔的必要性?
心脏科专科罗君健医生表示,当心血管有阻塞,导致心脏供血受影响,便有机会引起心绞痛。 「心绞痛症状包括在急步行、做运动、上楼梯、搬重物的时候,胸前有压迫的感觉。这些压迫感觉有时会导致下颚不适、手部麻痹,甚至出冷汗。一般只要停下来或放慢动作,休息一阵子,这些不适的感觉便会消失,这就是典型的心绞痛。」
至于心脏血管塞了多少才会引起以上症状,则没有既定。罗医生说,「当然,若心脏血管塞了两三成,引起心绞痛的机会不高。一般而言,血管直径阻塞超过五成或以上,才有较高机会因供血不足而引起心绞痛。美国心脏电脑扫描学会亦曾发表指引文件,当扫描检查显示心脏血管阻塞两成半或以下,胸口不适的症状很大机会和冠心病无关,医生需要考虑其他导致病人胸口不适的可能性。」
左主干及其他三条心脏主要血管: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主冠状动脉,任何一条若出现严重阻塞都可以引发致命后果,但评估阻塞的危险性还需要看阻塞的位置及该血管的大小,例如在血管末端发生的阻塞,严重性也会较低,而出问题的血管若天生比较细小,即使严重堵塞什致完全闭塞,病人亦未必感到不适,或对心脏构成影响。因此,并非每一个病人心脏血管阻塞七成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必须视乎阻塞对病人所造成的实际影响及症状而定。
「例如走路两三分钟便气促,或半夜睡梦中感到胸口痛扎醒,又或是一向做的运动忽然变得『非常唔够气』,诸如此类,当这些情况很明显对病人的生活已造成影响,便应考虑通波仔。因为通波仔可以改善心脏血管供血,比药物治疗更有效将这些症状纾缓,让病人重拾平日应有的生活质素。」而评估是否需要通波仔,除了要了解病人的临床症状,有时还需要配合各种检查,除了透过电脑扫描检查心脏血管阻塞的严重程度及位置,有时医生还需要配合其他功能性心脏检查及血流量测试等,再根据主要国际心脏协会的相关指引作出「是否需要通波仔」的判断。
罗医生又指,「即使病人心脏血管有七成阻塞,但加压后心脏功能检查或血流量测试结果正常,而病人也没有明显心绞痛或走路气喘等症状,这情况下通波仔对病人并没有特别好处,亦没有证据显示通波仔可减低这类病人的死亡风险。对于这类病人,可先行以药物治疗,再配合生活习惯的改善,以及定期覆诊监察病情,不需急于通波仔。最近几年亦有很多大型医学研究及科学证据,对于情况稳定的慢性冠心病患者,先行采取药物治疗或即时施行通波仔手术其实分别不大,通波仔并不能减少病人心肌梗塞或死亡的风险。而且手术亦都未必万无一失,手术过后亦需要持续服药,而且术后头半年至一年还需要服食多一种抗血小板药,以防止新植入的支架出现血栓的情况。」
罗医生总结表示,患有慢性冠心病的病人,通波仔的作用主要是令心脏供血回复正常,改善病人心绞痛的症状,绝大部份的情况下,通波仔手术未能显著减低稳定性心绞痛病人急性心肌梗塞及死亡的风险。所以决定是否需要通波仔最主要是看血管阻塞对病人生活的影响及症状的严重程度,而不是以「七成」这个数字去决定做手术与否。
如欲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于我们联络。
联络我们